中国饮食文化分为哪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分为哪四个发展阶段
美味佳肴网 > 餐饮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果腹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从动物分化出来之后,一切为了果腹,一切为了活命。所以“果腹”是饮食文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劳动生产物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饮食的要求就是能裹腹。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把食与性并列,同视之为维持生命的本能的需要,其间无需任何修饰。因此食只要最本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即可。

第二是“滋味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进入物质丰盈、文明以后,对饮食的要求不仅是“果腹”,而且要滋味鲜美,营养充足。人们开始讲究在饮食中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等。于是“滋味”成为人们对于饮食的第二个基本要求。于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要求就上升了一个阶段。吕氏春秋中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对五味主什么,次什么,调以什么,都有一定的原则。并且以“五味六和”即:甘、酸、苦、辛、咸与淡等六种不同的滋味来互相补助和平衡;而且对各种食物不同风味的调和和综合,做出了一定的原则规定。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已经开始涉及到味的内容。周礼中列举了各种牲畜、飞禽走兽的肉以及各种粮食蔬菜等共有八十多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炙(烤)、烧、煮、腌、酱(作酱)、腊(腊味)六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这时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发展起来。

第三是“营养阶段”。这个阶段是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已由滋味发展到营养,也就是讲究营养平衡。五谷杂粮,干鲜瓜果,四时不绝。人们对于饮食的配伍大动脑筋,千方百计地使食品更富有营养,如周礼中提及的羹汤种类繁杂,“春多酸味,夏多苦味,秋多辛味,冬多咸味”。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知道先秦人们对于饮食营养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五谷杂粮是主食,五畜为人体增加营养,五菜为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

第四个阶段是“审美阶段”。这个阶段使饮食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食不仅求其甘旨,还兼具表观美味和艺术的特征及悦目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等视觉和听觉方面两方面的因素而登大雅之堂。如讲究色、香、味、形的美感效果;以脍炙人口并享有盛誉的中国烹饪技术为媒介表现出的观赏性以及中国饭、菜、茶、酒中的文化风格等。“美食美器”讲究形态美,“种、收、藏、运”讲究时节美,“炮、燔、炙、涮”讲究技艺美,“酸、甜、苦、辣”讲究味觉美,“香、脆、肥、甘”讲究口感美,“精细典雅”讲究装盘美。“美食美器”是历代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古人认为器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的服装;对于美食没有品尝之前,应该先欣赏一番美食的形态美。“美食美器”如古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视觉之美能让食欲大增也能余味无穷甚至流连忘返而一醉销魂。“满盘珍馐必有缘”,一席佳肴不可无美器。这四种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相互渗透的过程。